承云塔遗址公园位于学校“产教融合园”内。 公园修建于2019年,占地东西长12.3米、南北10.6米;远望公园,地势略高,公园无论是占地面积的设计还是地势高度设计,均如实还原了古塔的历史数据。
遗址公园内,一巨石矗立其中,坐西朝东。巨石高达4.3米,横宽1.1米,重达20吨,四周以白色大理石围栏保护。近观巨石东面,纵向刻写着“承云塔遗址”五个红色大字,鲜明夺目;石身西面,则题写着“承云塔”简介及遗址发现过程。
宜兴古有“承云塔”,在宜兴历史上有着明确记载。该塔原为一座七级浮图(佛塔),史载建于明代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据清嘉庆年间编制的《重刊宜兴县旧志》“营建志”中记载:“在县东南五里,万历三十五年建。堪舆家谓:‘巽峰起,科名大盛.’后果如其言”。“堪舆家”即风水先生,“巽”为周易八卦中的一卦,代表风和东南方。从记载中可见,风水先生认为,从八卦看,这里位居东南,地势极佳,风水极好,建塔后宜兴参加科举考试中举的人会越来越多。从历史记载看,建塔之后,明朝也确实成为了宜兴科举考试的鼎盛时期。据宜兴市档案馆1995年对馆藏资料的不完全统计,明代考中进士的有136人,占我市历代进士总数的35%,其中状元2人、榜眼3人、探花1人、传胪3人、会元6人;举人有312人,占历代举人总数的33%,其中解元8人、经魁14人;还有诸贡332人,占历代总数的25%;例仕397人,占历代总数的48.4%;这一时期担任宰相的有徐溥、周延儒、吴宗达、吴炳、堵胤锡、吴贞毓6人。因此,该塔也就被认为是宜兴历史文化兴旺发达的象征和重要标志。
顺治九年的重九日(重阳节),因有少年带酒登塔,不慎失火,“承云塔”内部均为木结构,因而塔身全毁,仅存的砖石得以保留了外形大致。岁月流逝,居诸不息,历史在沧海桑田中变迁,“承云塔”也逐渐被自然与岁月淹没,遗址便一度成迷。
2003年初夏,经原宜兴市档案局局长闵全生先生结合史料实地考察,“承云塔”遗址得到明确勘定,即在宜兴古县城东南五里龙潭东的沧浦山上,也就是今天宜城街道荆溪南路97号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内。当时塔基尚存,经挖掘,遗址清晰可见;经丈量,塔基东西长12.30米,南北长10.60米。建在塔基的蜈蚣石堆积在周围,一般的长1.50米、宽0.65米、厚0.20米;最大的长2.40米、宽0.60米、厚0.20米;也有的长1.20米、宽0.60米、厚0.15米。现今,这些蜈蚣石料作为模拟城墙的基石,被修砌在宜兴城中南虹桥边的荆溪门城墙下。
为沿承“承云塔”深厚的文化底蕴,2002年,宜兴市政府在现森林公园内的筱岭山上建造了“文峰塔”,此塔高九级,108米,成为公园的制高点。“文峰塔”的建造,意在接续“承云塔”历史,与“承云塔”形成了古今呼应,成为我市宝塔历史的延续,也成为宜兴文化灿烂、兴旺发达的新的象征和标志。
2013年,随着学校校园景观湖的打造完成,“承云湖”的命名也因塔而成;同时,“承云湖”西岸的凌云亭、北岸的观云台也一并定名。现如今,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修建了承云塔遗址公园,一塔一湖,形成高低相错;一古一今,文脉绵延不息。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