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教育云

宜兴教育信息网

>网站首页>校园之风>内容详情

【今日小暑】星繁伴蝉鸣,盛夏已然至

发布时间: 2022-07-25 09:11 投稿单位: 宜兴市桃溪中学 浏览量: 2541 【公开】

风雅桃溪·踏歌而行

——桃溪诗词“二十四节气”研学活动之十九

卷首语

四季分明的古镇桃溪[1],在诗词书画间流淌,“二十四节气”的图卷沿途展开,一首小诗绽放着“春分”红杏闹枝头的春意,一张相片凝结着桃溪河畔的蒹葭“白露”,一曲小令传唱着梨花风起的“清明”,一幅题字书写着“立冬”寒窗好读书的精气神。这里是桃中人共同研学的诗词空间,在一路向美的风雅诗意中,亲近家乡自然风光,知晓时空节令更替,于春秋故事中博闻,在山川草木中成长,传承着质朴豪迈而又含蓄内秀的桃溪文脉。                        

手工制作:一(6)高瑜

时敏老师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夏季的第五个节气,于每年公历7月06-08日交节。元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 

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诗经·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文中所说的八月即是夏历的六月,即小暑节气的时候,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在这一节气之中,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小暑这个时节虽然阳光猛烈、高温潮湿多雨,但对于农作物来讲,雨热同期有利于成长。

壬寅年七月初七,今日小暑。

绿树浓荫,时至小暑。小暑小荷露小角,尖尖粉嫩水中亭,偶有蜻蜓点涟漪,动静之美楚丽清,窗纱撩动,剪出斑驳光影,时当小暑之际,已是盛夏,颇感炎热,但还未到最热的时候。自此,灼热渐渐铺天盖地,让人无处藏身。我们养护身体,做好了迎接酷暑的准备。我们传承“食新”,恳请保佑风调雨顺,祈愿丰收!

诗词中的小暑

夏日渐长,不知不觉,已是小暑节气。暑气蒸腾,万物浮躁。想在浮尘的喧嚣里,辟得一处清凉,需要拥有一颗闲适之心。心若安静,自得清凉。心若清净,自得怡然。让我们安静地泡一盏茶,体味诗词中的小暑。心若静了,连时光都会慢下来。心若静了,岁月处处都是美好。

1

初一(6)班 张雯钦

暮秋重过山僧院

【唐】  李频

却接良宵坐,明河几转流。

安禅逢小暑,抱疾入高秋。

静室闻玄理,深山可白头。

朝朝献林果,亦欲学猕猴。

在安静美好的夜晚静静打坐,聆听着深奥的禅学道理,静谧的心情隐居山林直至白头。小暑到了,不妨尝试着回归自然,找一处净地,以一颗淡泊名利的心处世,平安快乐每一天。

2

初一(5)班

余欣恬

小暑六月节

【唐】元稹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

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

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小暑节气,是一年中阳气较为充足的时节。

之前连绵不绝的梅雨,将天气温度降低了,万物得以快速生长,但衣物却因雨水过多,都快发霉了。庭院里,也因雨水过多,而爬满了青苔。

“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小暑时节的到来,虽然还会下雨,但更多的时候是太阳高悬天上,炙烤大地,仿佛要将梅雨时节的潮湿阴暗,一扫而光。

竹叶喧哗,大雨降至,山色灰暗,雷声隆隆。雾霭沉沉,青苔点缀。那鸣叫的蟋蟀声,一声声催老了光阴。岁月催人老,及时当努力。

3

初一(6)班

高瑜

夏夜追凉

【宋】杨万

夜热依然午热同,

开门⼩⽴⽉明中。

深树密鸣处,

时有微凉不是风。

夜晚依然跟中午一样炎热,打开房门在月下稍微站一会。

虫鸣不歇的茂密竹林树丛中,不时有阵阵凉意袭来,但并不是风。全诗仅四句二十八字,该诗撇开了暑热难耐的感受,而仅就“追凉”着墨,以淡淡的几笔,勾勒出一幅夏夜追凉图,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

4

初一(6)班

潘雅晴

小暑

【唐】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辛大是孟浩然的朋友,排行老大,名字历史上没有记载。但他就因为被写进孟浩然的诗中而变得永恒。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第一句写遇景入咏,细细品味却不止是简单写景,同时还写出了诗人的心声,在于“忽”“渐”二字的巧妙运用。

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一个是忽然落下,一个是渐渐而起,而且还是在池上升起来的,那么意思就是渐渐退热,凉爽慢慢肆意开来,这不是夏日中最快乐的事吗?于是乎,诗人沐浴之后,洞开亭户,“散发”不梳,靠窗而卧,享受这小暑夏夜的美事爽事。

“竹露滴清响”,声音是那样的悦耳清心,紧接着还有音乐——“欲取鸣琴弹”了。琴,这古雅平和的乐器,只宜在恬淡闲适的心境中弹奏。

据说古人弹琴,先得沐浴焚香,摒去杂念。而此刻南亭纳凉的诗人,已自然进入这种心境,正宜操琴。“欲取”而未取,舒适而不拟动弹,但想想也自有一番乐趣。不料却由“鸣琴”之想牵惹起一层淡淡的怅惘。

因为弹琴要有“知音”,而生出“恨无知音赏”的缺憾,这就自然而然地由水亭纳凉过渡到怀人上来。

怀念好友辛大,此时,诗人是多么希望有朋友在身边,闲话清谈,共度良宵。可人没有到来,诗人也自然会生出无限惆怅……

而在此刻,这种愁绪应该也是一种美,因为诗人希望有梦,可以梦到友人。诗以有情的梦境结束,极有余味。

美食中的小暑

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天气也将越来闷热和潮湿。

小暑水汽增加,湿邪易困脾胃。此时要注意清热解暑,健脾利湿,饮食以淡补为主,少吃辛辣油腻的食物。

小暑节气吃什么呢?小暑有哪些时令果蔬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1小暑尝新米,体验夏收

小暑过后,民间有食新的习俗。即,把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以祈求来年获得丰收。

2吃饺子,开胃解馋

“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小暑之后,开始入伏。人们容易食欲不振而消瘦,饺子,正是开胃解馋之物,一口饺子,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都有了,正好补充营养。不愧是小暑节气传统食物,是老百姓的智慧结晶。

3酷暑吃莲藕,清热除燥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一句话点出了小暑的闷热和潮湿感。而莲藕是小暑节气的产物。清爽的莲藕,搭配甜滋滋的桂花蜂蜜一起食用,有凉血、滋阴、清热的效果。非常适合夏天食用。

4小暑吃黄鳝  滋补赛人参

生于泥窟之中的黄鳝,小暑前后一个月内,最为滋补美味。灰黄色的黄鳝,体肥硕大,不论煲汤还是烧炖,都极为鲜嫩美味,还有强筋骨、补肝脾之效。而且,黄鳝富含蛋白质,脂肪含量又低,很适合减肥的朋友食用。

5及时补水  避免中暑

气温攀升,人体容易缺失水分。除了直接喝水,可以制作一些绿豆汤、莲子粥、酸梅汤等食用,有解渴、清热解暑、养胃止泻之效。如果出汗量非常大,身体中的钾元素会大量流失,易发生低钾血症。及时吃富含钾的水果,像:香蕉、杏、荔枝、椰子等,有利于钾和液体的补充。

小暑至,夏繁盛。吃瓜饮茶,消夏避暑,在炎热中安心静神。约上好友,烹上好茶,拿起笔,涂色彩,展示心中小暑,岁月处处是美好。

  画笔绘小暑

郭一逸

初一(6)班

郭一逸书法作品


李荣豪

初一(6)班

李荣豪书法作品

程晋宝

初一(5)班

程晋宝书法作品

张馨雨

初一(5)班

张馨雨书法作品

初一(6)班

卢彦文、耿嘉禄、张雯钦、郭文静书法作品

初一(5)班刘雨萱、翁馨怡、程晋宝书法作品

余欣恬

初一(5)班

余欣恬绘画作品

郭一逸

初一(6)班

郭一逸绘画作品

初一(5)班、(6)班

刘雨宣、宁婉、潘雅晴、张雅婷、张馨雨制作

染色描荷风

初一(6)班

郭一逸制作

初一(5)班

臧梦颖制作

初一(5)班

杨鹏制作

初一(6)班

庄柏雅制作

初一(5)班

余欣恬制作

初一(5)班

臧梦颖制作

初一(6)班胡彧涵制作

初一(6)班张雯钦制作

初一(6)班王清娣制作

初一(6)班郭一逸制作

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我国多地自小暑起进入雷暴最多的时节。小暑开始进入伏天,所谓“热在三伏”,三伏天通常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蝉鸣声声唱夏苦,行人避热寻绿荫。

今日小暑!退后一步是夏至,向前一步是大暑,小暑站在耕耘的脊背上,眺望遍地即将的收获,给我们些许启示,汗水大于回报的事物或者人生,很快就会有回报大于汗水。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揣着一肚子的热情,隐忍的小暑其实挑着夏季的大梁,躁动但不张狂,亢奋但不狂热,按部就班地做好眼前的田间管理,静静地等待挥镰的潇洒,收获的惬意,是啊,如果耐不住寂寞,就看不到繁华。小暑膨胀的热,让我们想到修为,不抱怨,不放弃,不松懈。

初一(6)班合照

初一(5)班合照

小暑散发的热情面向所有人,小暑拥有的快乐则属于有心人。暑,使我们热;风,使我们凉;雨,使我们湿;阳光,使我们温暖。生命里没有闲笔,只要拼搏过,都是动人文章。

小暑毕竟不是最热的时节,它有意把收获留给大暑,唯有意志和热情趁着热浪的翅膀,与骄阳的光芒一起扩大写满梦想的天空和原野。

小暑,让我们用辛勤的汗水不断刷新拼搏的记录,让奉献的热情一次次绽放。踏着热浪,延续播种的梦想、耕耘的姿势,越过成功,向着幸福迈进。

结合同学们的自评互评,老师为本次活动打了分,希望同学们在接下来的活动中, 能加强“译、赏、书”,提升语言审美力。

注:[1]桃溪,古称“张溪”,因上游两岸遍植桃花,又得名“桃溪”。穿镇而过,是张渚人民的母亲河。唐代诗人陆希声隐居宜兴时游桃溪,留下“芳草霏霏遍地齐,桃花脉脉自成溪”之名句。宋代苏轼,岳飞均先后临桃溪访故旧,并留诗文。桃花溪上,自古为诗文鼎盛之地。

(供稿:宜兴市桃溪中学  余娟)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苏公网安备32028202231255号    苏ICP备17028899号-2  
版权所有:宜兴市教育局     宜兴市教师发展中心       技术运营支持:天喻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