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骄阳似火的盛夏,我们以“墨香润童心,书画伴暑期”为主题的暑期安托班圆满落下帷幕。本次安托班聚焦书画艺术,为孩子们打造了一个充满文化底蕴与艺术魅力的成长空间,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暑期生活,更助力他们在书画学习中启迪智慧、陶冶情操。现将安托班各项工作进行全面总结汇报。
一、项目背景与目标
暑期是孩子们放松身心的时光,但也面临着家长无暇照料、孩子缺乏有益活动引导等问题。为解决家长后顾之忧,同时让孩子们度过一个充实、有意义的假期,我们策划了本次暑期安托班。以书画艺术为核心,旨在通过书法、绘画等课程及活动,培养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升审美能力与动手能力,让孩子们在笔墨丹青中感受艺术之美,在集体生活中学会沟通协作,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
二、课程与活动开展情况
(一)书画基础课程
我们精心设计了书法和绘画基础课程。书法课程中,从握笔姿势、笔画顺序等基础内容入手,逐步引导孩子们练习楷书、隶书等字体。孩子们在横竖撇捺的练习中,静下心来,感受汉字的结构之美与书写的韵律。绘画课程以水墨画为主,以素描、儿童创意画以为辅训练。在水墨画课堂上,孩子们用水墨描绘出心中的夏日风景,他们还专注地观察物体形态,用毛笔勾勒出立体轮廓,并创意性地发挥即充分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力,一个个充满童趣的作品让人眼前一亮。
(二)主题书画活动
为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与互动性,我们开展了一系列主题书画活动。举办“我的暑期生活”绘画比赛,孩子们将暑期的快乐瞬间,如游玩趣事、家庭温馨场景等用画笔记录下来,每一幅作品都充满故事性。在书法展示活动中,孩子们精心书写诗词、名言警句,有的作品工整秀丽,有的笔力遒劲,相互欣赏学习,营造了浓厚的艺术氛围。
(三)文化拓展活动
除书画学习外,我们还穿插了丰富的文化拓展活动。通过观看书画艺术纪录片、举办书画知识讲座,参观周正军院长家庭书画展,孩子们了解了中国书画的发展历史、著名书画家的故事以及书画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开展“诗词配画”活动,让孩子们根据古诗词内容进行绘画创作,将文学与艺术相结合,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三、成果与收获
(一)艺术素养提升
经过一个星期的学习,孩子们的书画技能有了显著提高。书法方面,多数孩子能够规范书写汉字,部分孩子的作品已颇具水准;绘画上,孩子们掌握了更多绘画技巧,构图、色彩运用更加合理,创作能力得到锻炼,完成了大量优秀的书画作品。
(二)综合能力发展
在安托班的集体生活中,孩子们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在主题活动和小组创作中,他们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共同完成任务;每天的课程安排和活动参与,培养了孩子们的时间观念和自律意识。同时,对书画艺术的学习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和表达世界。
(三)文化认同感增强
通过系统的书画学习和文化拓展活动,孩子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感受到书画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增强了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许多孩子表示,会在今后继续学习书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家长反馈与社会评价
安托班得到了家长们的高度认可和好评。家长们普遍反映,孩子在暑期安托班不仅学到了书画知识和技能,还变得更加自信、开朗,学会了独立和分享。有的家长说:“孩子以前坐不住,现在能静下心写毛笔字、画画,专注力明显提高了。”“这个安托班让孩子的暑期生活丰富多彩,我们家长也很放心。”社会各界对本次安托班也给予了积极评价,认为活动形式新颖,内容充实,为孩子们的暑期教育提供了良好范例,对弘扬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不足与改进方向
虽然本次暑期安托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部分课程难度设置不够合理,对基础薄弱的孩子来说,个别内容理解和掌握起来有困难;在活动组织过程中,个别环节的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导致活动流程不够紧凑;与家长的沟通反馈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以便更及时、全面地了解家长需求和孩子的学习情况。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注重课程设计的分层教学,根据孩子的实际水平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加强活动组织的前期策划和预演,提高时间管理能力;建立多样化的沟通渠道,定期与家长交流,及时反馈孩子的学习动态,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安托班的各项工作。
“墨香润童心,书画伴暑期”暑期安托班虽然已经结束,但书画艺术带给孩子们的影响将伴随他们成长。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持初心,不断创新,开展更多丰富多彩、富有意义的活动,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张瑞中 2025.7.6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