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市陶都小学 钱颖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名言。在教联体建设的洪流中,作为一名班主任,在一线的实践中,那个在烧烤摊边的孩子让我深刻认识到了——教育不能只有学校一座孤岛,只有在家校的共同努力下,在爱与陪伴的滋润之下才能使得每个孩子长成最好的样子。
一、作文本中的空白
初次关注小陈,是在批改单元作文《我的家》时。这个总爱摆弄啤酒瓶盖的男孩,作文本上赫然躺着五个字:“我的家是……”,句号后的空白比他校服上的油渍还要刺眼。但在周记的边角处,我却发现了零星的星光:“爸爸的围裙粘着星星(辣椒面),妈妈的扫把在深夜画银河(扫炭灰)”——这些充满灵性的比喻,让我看见一颗被生活烟火遮蔽的文学种子。
教联体推行的“1+2+N”协同育人模式给了我启示。在家长教育平台推送《如何发现孩子的表达天赋》微课时,我同步整理出小陈的“诗意碎片”,带着这些特殊的“文字标本”,走向了那间总在深夜亮灯的“老陈烧烤”。
二、烧烤摊上的家访
推开玻璃门的瞬间,孜然味的热浪裹挟着教育困境扑面而来。小陈父亲沾满调料的手指在围裙上反复摩挲:“老师,我们两口子就认得菜市场那点字……”母亲递来的汽水瓶沿还沾着辣椒末,和作文本上的油渍印记如出一辙。
我没有翻开成绩册,而是展示家校平台里其他家庭的亲子共读视频。当播放到小陈自创的“瓶盖星空诗”时,父亲穿肉串的手突然顿住:“这娃子天天摆弄瓶盖,原来是在排星座?”母亲颤抖着抚摸周记本上晕开的字迹——那是孩子在收银台写作业时,被夜风吹落的泪滴。
我们围着塑料桌,伴着油烟写下“教联体成长计划”。我们利用烧烤摊上最常见的东西,承载知识,让小陈和父母一起学习。烧烤菜单上的食材变成了识字教材。比如,用“月”字旁加上“堂”,组成“膛”字,让小陈在熟悉的烧烤场景中轻松认字。烧烤摊上最动人的声音,莫过于烤肉时的“滋滋”声,小陈可以把这些声音录下,当作写作的素材,在感受烟火气中的文字,才能书写最真实的风景。周围的食客常常天南海北的聊着,不同的市井见闻正是口语交际的最好素材,小陈在热闹的烧烤摊上可以练习表达,积累更多的写作灵感。
当父亲在《家校共育手册》按下油渍手印时,憨笑着说:“这红手印像不像烤炉里的火星子?”
三、双向奔赴的改变
改变在烟火气中悄然发生。小陈的作文本,过去总是空空荡荡,如今却添了许多鲜活的句子。写烤肉时,他说:“油滴落在炭火上,‘滋’的一声,好像在跳舞。”写烤肉店的白雾,他又说:“就像冬天里呼出的气,软软的,暖暖的。”这些句子虽不复杂,却透着一股灵动,让人眼前一亮。慢慢地,我注意到课间游戏里有了小陈的身影。从前他总是躲在角落,如今却主动加入了大家,和同学们一起玩耍、交流,脸上常常带着笑容。
某天遇见收摊的小陈一家,孩子忽然指着天际喊:“老师,你看!那颗最亮的星星,是不是像我们家烤炉上的火星?”他眼睛里闪着光,就像那颗星星一样。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教育的光芒其实一直都在,它藏在生活的烟火气里,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就能找到可以照亮孩子的明灯。
四、教联体下的思考
这场从作文空白开始的教育突围,让我深刻理解了教联体的真谛。教育从来不是单纯纠正错别字,而是帮助每个孩子找到表达生命的文字。就像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把生活现场变成课堂,让家长从“旁观者”变成“合伙人”。当学校与家庭共享教育语言,最朴素的灶台也能升起诗意的炊烟。
教联体的意义,不仅在于提升成绩,更在于唤醒每一个家庭对孩子成长的重视,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爱与陪伴中茁壮成长。我们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星光的连接者。作为这场教育改革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我将继续在这条道路上努力前行,用爱与责任,守护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