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教育云

宜兴教育信息网

>网站首页>师资管理>内容详情

线上培训添勇气,把握课堂有底气 ——记江苏省史瑞娣网络名师工作室新教材暑期线上培训

发布时间: 2021-09-23 08:52 投稿单位: 宜兴市新庄小学 浏览量: 2874 【公开】

2021年8月13至14日两天,省史瑞娣名师工作室安排全体成员参与了苏教版《科学》新教材线上培训学习活动。史导师对这次活动高度重视,带头学习,组织全室成员学习、六年级上册的单元解析观看新教材五年级上册的8节先行课,观课后交流感悟。成员们对新教材每个单元的重点难点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五年级新教材的课堂实施有了整体的把握。

图片1.png

【五年级单元教材分析——茅塞顿开】


新教材五年级上册分五个单元和专项学习,科学教学界的大咖方锦强、单道华、高乃定、冯凌老师分别作了专题解析,尤其是方老师,作为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编写组成员承担了第一、二、五单元的教材分析。近四个小时的单元解析,让学员对教材中各单元的设计意图、单元课文间的构成和逻辑关系、单元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等有了初步而全面的了解,尤其是对每一课的教材知识点、教学疑难点、教学策略等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建议,令大家茅塞顿开。


【六年级单元教材分析——耳目一新】

图片2.png

新教材六年级上册单元解析分别由单道华、曾宝俊、成金燕、冯凌四位专家作了专题解析。近3个小时的讲座,各位专家分别从单元设计意图、课程目标、单元构成及逻辑关系、每课的教学要点等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新教材体现了两个“新”一是单元编排的新:旧教材编排了5个单元内容,依次是显微镜下的世界、我们的地球、物质在变化、探索宇宙、假设与实验。而新教材对旧教材既有所保留,又进行了重新编排。新教材保留了物质的变化、探索宇宙两个单元,物质的变化由原先的第三单元调整到新教材的第一单元。旧教材六年级下册的遗传与变异、进化两个单元调整到新教材六年级上册。新增了科技改变生活和专项学习两个单元。专项学习作为工程实践活动对一些主题内容进行拓展、融合,从而更体现新课标中的“技术与工程”领域。教材内容的重组打破了原有教材的学科知识体系,更强调了科学概念结构化,内容编排的系列化。

二是教材内容的新:新教材课文内容上更加紧跟时代变化,与学生认知规律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如新教材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第三课编排了制作汽水,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从而使学生明白制作汽水的原理。通过制作品尝柠檬汽水,进一步认识物质的变化,同时又和工厂造汽水进行比较,使学生了解长期饮用碳酸饮料影响身体健康,与学生平时生活又紧密联系起来。

【五年级第一单元课堂——做思合一】

科学讲究做中思,史导师要求成员们观课中主动思考,每个人能够从多个视角深入品评一节课,每一位成员都收获满满。

1.问中思维碰撞。

图片3.png

   成员曹戈瑶听完了由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王文娟老师带来的展示课《光源》后认为:王老师在课程伊始展示了很多生活中各种各样光的图片,原本美丽的图片配上王老师柔美的解说,使每幅图更加灵动,也使学生在第一时间就被吸引,沉浸于课堂。欣赏之后王老师用两个问题“这些物体有没有相同的地方?”“你能将它们分成2类吗?”引出了光源的概念。光源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通常认为能发光的物体就是光源,王老师基于学生这样的前概念,让学生将刚刚出示的图片分成2类,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尝试分类,通过思维碰撞按照自身发光和靠其他物质发光进行了分类,一下子让学生了解了科学的概念,明确能自身发光的,称之为光源。


2.做中思维创新。

图片4.png

    成员刘君丽认为实验探究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光的传播现象很常见,五年级的学生很容易从生活现象中推测出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而如何验证这一猜想相对较难,需要学生不断地创新。果然,先行课上,学生在此卡壳了。这时,教师出示材料(1个手电筒、3张带小孔的塑料板、一张光屏塑料板),让学生思考并小组讨论如何用这组材料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黄老师抓住创新思维训练的契机,适时提供有结构的材料,以及设置脚手架问题,帮助学生分步思考如何设计实验方案。


3.问中思维的合作。

图片5.png

    成员蒋红燕情不自禁地将新教材与旧教材进行了对比,发现在《光的传播》一课中,原有的教材缺乏学生的反思。教学方法容易出现单调死板,再好的方法天天照搬,也会令人生厌。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先行课中,教师先让学生玩一个小游戏引起兴趣,这个游戏是生活中常见的,手电筒架好,墙上标靶贴好,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大部分学生有生活经验,很快完成任务,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不会,怎么办?同组学生合作帮助,因为教师在前面已经埋下伏笔,必须每组每位同学都要成功,才能进入下一环节,大家共进退,体现了小组合作探究的精神。又比如,在张贴反光物体找出反光效果好的物体的共同点时,教师特意把反光好的和不好的物体拿开归类,学生一目了然很容易就发现了共同点。所以教师是否能够面向实际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同时还要看教师能否在教学方法多样性上下一番功夫,使课堂教学超凡脱俗,常教常新,富有艺术性。


4.做中思维的提升

图片6.png

    “儿童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谈梅芬老师对科学课堂中思维的培养见解独特,她认为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科学老师张骏执教《七色光》,整节课充分体现出张老师对教学的理解,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要。精巧的活动设计,典型的实验现象,丰富的实验活动支撑起了学生对概念的形成与建立,让学生在做中提升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五年级第二单元课堂——精彩纷呈】

“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实际,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由此观之,科学实验的进行不仅仅是为了告诉我们生活经验的正确与否,还是为了让我们明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验是我们科学课中检验的唯一标准。

1.积极参与,亲手尝试

通过让学生们积极参与,亲手尝试,来发现并认可真理。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热传导》,学生通过热传导所需的条件(物体的接触和温度的差异)方向(四面八方 ,由热源向外扩张)速度(处处相等)等。完善了学生们的认知,因而发展了科学思维,加深了他们对这一知识的印象。

图片7.png 

2.设计冲突,凸显结构。

怎样才能凸显了热对流概念建构过程的结构性,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呢?《热对流》一课就体现了徐老师高超的一面。开始上课时,徐老师设计了一个与学生的认知相矛盾的实验,加热一个装有水的试管的中部,用红外线测温仪测量加热点上部和下部水的温度,按照《热传导》中学习的知识,在同一物体内热传导的方向是向四面八方,热传导向各个方向传递的速度是相同的,但在这个演示实验中,试管加热的加热点的上方和下方的温度明显不同,以前建构的概念无法解释后面观察到的现象。科学概念的概括性和普遍性受到了挑战,徐老师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启发学生思考,水有流动的性质,会不会是水流动过程中传递了热量呢?如果是,它是怎样流动的呢?根据试管加热点上方的温度明显高于下方的温度,你觉得热水是向哪个方向流动的呢?让学生作出假设,然后验证假设,接着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通过水中的木屑在加热过程中的运动轨迹来观察水在加热过程中的流动规律,最终得出热对流的概念。

图片8.png

3.横向联系,对比异同。

在认识热辐射特点的基础上,教师横向联系了前面的《热传导》《热对流》,比较这三种热传递方式的异同。在分析、比较、讨论中概括了三种热传递方式的不同之处:①热传导——直接接触②热对流——液体或气体(热↑冷↓)③热辐射——不借助物体、四面八方。同时,也发现相同之处:热从温度高传向温度低的物体。在这个对比活动中,最重要的不是让学生理清了概念,认识了三种热传递方式;而是教会了学生如何通过横向的联系或纵向的分析,去真正辨明事物,促进提升学生的辨别分析能力。

图片9.png 

4.改进实验,选择材料。

图片10.png

    怎样让学生在实验中能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要求每一位科学教师平时做有心人,选择有趣的材料,改进实验,争取实验的成功。在先行课《物体的传热本领》一课中,马老师提供给学生典型的,便于学生操作、有明显观察效果的材料。在学生对比实验时,一定要突出对比实验的公平性,马老师选择的是同样长短、同样粗细的铜、铁、铝、塑料、木头和玻璃棒,马老师发现了在材料同样的上端涂上凡士林并粘上绿豆,加入热水,观察绿豆掉落的顺序这个实验有缺点,马老师对实验做了简单改进,让实验操作简单易行。实践证明,马老师对实验的改进,保证了对比实验的公平性,有效控制了实验中的变量,保证了实验的可靠性,并给学生有充足学生的课堂时间去分析、综合等高阶思考,体现了有结构的探究材料保证了实验效果、提高了课堂效率。


   总之,新学期到来之前这一场线上的教材培训,就像一场及时雨滋润了迷茫中的科学教师,指明了方向,让广大科学教师在新学期到来时有了更多的底气和勇气,接受新教材的挑战。

 

(宜兴市新庄小学  史瑞娣)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7028899号-2  
版权所有:宜兴市教育局     宜兴市教师发展中心       技术运营支持:天喻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