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匆匆忙忙就结束了,令学生哀嚎、苦恼的期中检测也落下帷幕。
在考试结束后的反思会上听到芮老师的心得分享,反思自身:因为是初初接触孩子,不懂得该用什么方法和态度与他们相处,没有在开学初制定严格的班集体纪律,以至于如今班级的学习氛围不浓厚,孩子们的学习劲头也日益消退。其次,因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过多强调“做题圈画关键词”,本是希望学生养成仔细读题、审题的习惯,不料演变为机械性圈画行为。翻看试卷上的圈画痕迹,却无从考究学生考试时所想。语文教学、班级管理,与我而言,可谓任重而道远。
除此之外,四月令我感觉非常惊喜的便是能够有机会听武凤霞老师的一节语文课,受益匪浅,不禁感叹,原来《故事三首》可以这样上!作为新手语文老师,教学古诗真是一件让人头疼的事,诗歌的韵味与内涵忌讳过分解读,可再充分地朗读对于班里的小部分学生来说,依旧是不到位,无法深入体会的。在今天之前,我一直都是以一首诗一节课的形式进行,试图从诗意出发使学生读懂古诗,感悟诗人的真实情感,效果确是差强人意。而今天武老师的这节语文课让我醍醐灌顶,之前从未想过一节课竟然可以上三首诗,过渡衔接可以如此自然!
武特选取了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第22课《古诗三首》,分别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卢纶的《塞下曲》、王冕的《墨梅》。乍一看这三首诗,丝毫未发现相同点或有联系之处: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是送别诗,卢纶的《塞下曲》是边塞诗,王冕的《墨梅》则是题画诗,真是风马牛不相及。直到听完了武特的这节课,以王冕的《墨梅》作为三首诗的连接点,既赞美了梅花,也赞美了人物品质。
在这节语文公开课中,还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便是一位小男孩。在武特讲解到卢纶《塞下曲》中“单于夜遁逃”一句时,这位男孩竟然以为“夜遁”是人名,引得台下听课老师哈哈大笑,孩子们的想象力真是奇妙,对于古诗的断句读出了自己的感觉。孩子听到台下传来的笑声,拿着话筒的手轻轻颤抖,涨红了脸,窘迫地站在原地,多亏了武特的及时引导巧妙地化解了尴尬的氛围。直到讲座的最后,透过老师的言语,我们才晓得这位小男孩在武特吃午饭时,竟悄悄跑到小会议室,用小手敲了敲会议室的窗户,希望引起武特的注意。短短40分钟的课堂,便让这位小男孩对第一次见面的武特产生了浓厚的依赖,可见武特的人格魅力!
这半年来外出听了许多课,每一次听完课都感觉自身的渺小与不足。专业成长之路漫漫,还需不断努力、不断积累与收获。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