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语言审美力的初中语文群文阅读实践研究》
《基于群文阅读的优秀传统文化研习的创新探索与样本建构》
3月29日下午,宜兴市桃溪中学省教研第十四期立项课题《指向语言审美力的初中语文群文阅读实践研究》课题组和无锡市十四五规划课题《基于群文阅读的优秀传统文化研习的创新探索与样本建构》课题组联合举行“课题进课堂”主题研讨活动。
马月琴老师执教研究课:“墙”和“路” ——《故乡》《孔乙己》《窗》群文阅读,课题组全体成员及桃溪中学语文组全体教师进行课堂观摩,并开展了说课、议课活动。
议课活动结束后,课题组成员又聚焦课题研究内容,进行进一步的观课汇报和研讨,并形成书面观课报告。
【课例来啦】
“墙”和“路”
——《故乡》《孔乙己》《窗》群文阅读教学课例
宜兴市桃溪中学 马月琴
一、上课背景
本节课为2023年3月29日在宜兴市桃溪中学语文教研活动中上的一节公开课,也是围绕省教研第十四期立项课题《指向语言审美力的初中语文群文阅读实践研究》上的一节研究课。
二、上课年级
九年级
三、学习目标
1、 根据小说的不同特点,分别用“关键词概括法”和“讲故事法”概括情节。
2、 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分析,探究闰土和孔乙己变化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
3、 在关联和整合中探究“墙”,“路”的内涵,提高思维能力。
4、上课流程
(一)导入新课
师:班级开展“诵读经典”活动,小明同学对鲁迅先生的《故乡》《孔乙己》很感兴趣,今天我们就跟随他一起来探究小说,完成相关任务。
(2)作者交流
鲁迅,原名( ),字( ),现代( )家、( )家、( )家,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作品有小说集( ),( ),( );散文集( );散文诗集( )。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的相关文学文化常识,知人论世。
(三)任务一:概括情节
(1)《故乡》关键键词概括法:
通过描写_______________,刻画了______________,反映了___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___。
(2)《孔乙己》讲故事概括法:
用文中一个人物的视角讲故事。
孔乙己说:“我叫孔乙己,我太可怜了……”
短衣帮说:“他叫孔乙己,他太可笑了……”
鲁迅说:“他叫孔乙己,他太可悲了……”
师:请根据小说的不同特点,分别用“关键词概括法”和“讲故事法”概括情节。
生:通过描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刻画了闰土和杨二嫂的形象,反映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后农村的封建、落后以及农民的痛苦生活,表达了对旧社会的不满、批判以及创造新生活的愿望。
生:
孔乙己说:我叫孔乙己,我太可怜了,我是个读书人,可是却连个秀才都没有考上,过得穷困潦倒。我爱去咸亨酒店喝酒,可是周围的人都嘲笑我,拿我取乐。我想看书,没钱买,只有去窃书,结果被丁举人打断了腿,最后生活没法自理,只能在饥寒交迫中凄惨度过余生,我实在太可怜了!
短衣帮说:他叫孔乙己,他太可笑了,一辈子读书,却连个秀才都没有捞到,偏偏还要装清高,穿着长衫,满口“之乎者也”,尽管孔乙己穿着长衫,知道“茴”的四种写法,还不是跟我们一样站在柜台外面喝酒?自己好吃懒做,去偷书还要说成窃书,真是太可笑了。
鲁迅说:他叫孔乙己,他太可悲了……一辈子读书,只为考取功名,可是封建科举制带给他的不是功名,而是自视清高,不肯与劳动人民为伍,好吃懒做,宁可去偷也不愿自食其力,最后沦为笑柄,凄惨去世。他是封建科举制的牺牲品,既可笑又可怜,更可悲。
……
设计意图:两篇小说篇幅较长,通过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故事情节进行梳理,为探究人物做好准备。
(四)任务二:品读变化
师:通过文章内容的了解,我们不难发现,鲁迅用了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这一环节我们来品读闰土和孔乙己的变化。鲁迅笔下的闰土和孔乙己都发生了变化,但是鲁迅表现变化并不像我们之前学的胡屠户、菲利普夫妇和奥楚蔑洛夫那么夸张,鲁迅更多地是刻画出人物真实的转变,需要我们从细节入手,去细细品味,这样的变化没有戏剧化的效果,但是却有动人心魄的力量。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字去感受变化的魅力。
(1)活动一:一句话说变化
师:对比阅读《故乡》11-31,56-77自然段和《孔乙己》4、11自然段,找出闰土和孔乙己的变化。你可以从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性格、生活状况等方面说说闰土和孔乙己变化。请你按照完成表格。
少年闰土脸色红润 | |
中年闰土顶着破毡帽 | |
少年闰土叫我迅哥儿 | |
中年闰土像个木偶人 | |
少年闰土滔滔不绝 | |
少年闰土跟我亲密无间 |
孔乙己第一次出场时穿着长衫 | |
第二次出场时盘着两腿坐在地上 | |
孔乙己第一次出场时面带伤痕 | |
第二次出场时脸黑且瘦 | |
孔乙己第一次出场时睁大眼睛争辩 |
生:
少年闰土脸色红润,中年闰土面色灰黄
少年闰土头戴小毡帽,中年闰土顶着破毡帽
少年闰土叫我迅哥儿,中年闰土称我老爷
少年闰土是个小英雄,中年闰土像个木偶人
少年闰土滔滔不绝 ,中年闰土沉默寡言
少年闰土跟我亲密无间,中年闰土跟我有着隔阂
……
孔乙己第一次出场时穿着长衫,第二次出场时穿着破夹袄
孔乙己第一次出场时身材高大,第二次出场时盘着两腿坐在地上
孔乙己第一次出场时面带伤痕,第二次出场时断了双腿
孔乙己第一次出场时脸色青白,第二次出场时脸黑且瘦
孔乙己第一次出场时睁大眼睛争辩,第二次出场时用眼色恳求
……
(2)活动二:探究变化原因
师:鲁迅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刻画出了人物的转变,是什么导致了闰土和孔乙己的变化呢?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请结合文章分析闰土和孔乙己变化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
生:闰土变化的客观原因:社会环境的影响——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个木偶人。
生:主观原因是闰土在封建等级和迷信思想的影响下,闰土全然没有反抗,没有质疑,心甘情愿地被奴化。
生:导致孔乙己悲剧的客观原因是封建科举制,孔乙己认准考科举这一条路,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已经把孔乙己的思想禁锢,让他有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固定思维,他变得迂腐清高。
生:社会的悲凉,人情的冷漠,是加速孔乙己走向死亡的重要因素。
生:孔乙己自身的原因,是不求改变,不愿意接受现实。他不愿意与劳动人民为伍,自认为读书人身份高人一等,自视清高,宁肯去偷书,也不用自己的一技之长维持生活。他自欺欺人,“偷书”偏要说成“窃书”,一致最后被打断双腿,悲惨离世。
……
设计意图: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分析,探究闰土和孔乙己变化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为主题的探究做好准备。
(五)任务三:体会意象的深意
(1)品味“墙”的含义
师:《故乡》中出现了两个意象,一个是“墙”,一个是“路”。我们先来品味一下写墙的句子,思考,鲁迅笔下的“墙”有着怎样的含义?
写墙的句子:
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
生:鲁迅笔下的墙,意味着隔阂,是封建等级、封建思想造成的隔阂。
师:孔乙己的世界,是否有这样的“高墙”呢?如果有,那是什么?
生:孔乙己的世界也有这样的“高墙”。孔乙己的世界是孤立的,他无法融入任何一个阶层。鲁迅用一句话巧妙地写出了孔乙己与各个阶层隔绝的尴尬处境:“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生:这一堵高墙是封建科举制度,是封建教育制度。
(2)探索道路
师:鲁迅如何突破这堵高墙,走出一条希望之路呢?
生:鲁迅在文中说: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师:既然世上没有路,那就走出一条路,既然世上没有希望,那就开始希望。对于闰土们和孔乙己们来说,只有开辟,才能改变。
(3)仿照句式说话:
世上本没有______,_______的人多了,也________ 。
师:小明同学在研究课文时,发现难度太大了,几次想要放弃,请你仿照上面的句式,说一句鼓励他的话。
生:世上本没有希望,憧憬的人多了,也便成了希望。
生:世上本没有梦想,做梦的人多了,也便成了梦想。
生:世上本没有改变,不满的人多了,也便成了改变。
生:世上本没有成功,奋斗的人多了,也便获得成功。
……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墙”“路”的内涵,探究主题,旨在引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鲁迅在追寻新思想过程中的困境以及他敢于发出“呐喊”的勇气和决心。
师:我们现在的社会,就是鲁迅所希望的社会,如果没有像鲁迅这样的呐喊者,没有这样的先驱者,没有这样的清醒者,我们的社会就不会向前发展。虽然鲁迅没有看到他理想中的社会,但是我们现在生活的这美好的社会,有他的一份功劳。我想这就是鲁迅作品跨时代的意义所在,也是经典流传的意义所在吧。
(六)任务四:拓展延伸
师:鲁迅作品中有一睹高墙,《窗》是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著名作品,全文仅1200余字,以小见大, 短小精悍,寓意深刻。文中的窗,墙有什么深刻含义?
生:窗 一语双关,既指生活中的窗,又喻指人得心灵。
生:文中的墙象征丑恶的灵魂
生:文中的墙象征远窗人荒芜的内心
生:文章启示人们心胸要宽广学会理解与帮助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幸福的人。
设计意图:在关联和整合中探究“墙”,“路”的内涵后,拓展延伸,探究“窗”的含义。
教师小结:
同学们,与经典同行,打好人生底色;与名著为伴,塑造美好心灵。
课后推荐阅读:鲁迅《呐喊》,钱钟书《围城》。
五、板书设计
课题: “路”和“墙”
世上本没有______,_______的人多了,也________
梦想 憧憬
希望 拼搏
【观课报告】
心中无墙 脚下有路
宜兴市桃溪中学 蒋惠琴
日子在花间穿行,时光被一抹青翠染香,清风过处,聆听一场细雨的对话,捕捉一处迷人的风景,感受课堂教学的精彩,让时光在静中生暖,让我们在科研中成长!
今天我校《指向语言审美力的初中语文群文阅读实践研究》课题组成员又相聚课堂,聆听了由马月琴老师执教的《“墙”和“路”》。
形变之美
随着新课标的落地生根,任务群、情境等热词也随之走进了我们的课堂中,我们的课堂也因之有了变化,有了新的生机和美好。
这节课,马老师以一组“1+X”群文为学习内容,以议题为导向,以情境体验为基点,以任务驱动为主线,以语言审美为抓手,培养学生高阶思维品质的发展。这节课,摆脱了传统的单篇教学模式,采取群文阅读教学模式,从文本选择、文本比照、理解整合、思辨鉴赏……无不看出马老师在这节群文阅读教学的备课上花足了功夫。
这样的形变课堂,内容更充实、主题更明确。我们的课堂正伴着新课标的探究而变得更美。
质变之丰
这节群文阅读课堂,马老师带领学生阅读了“1+X”群文,不断有阅读内容、阅读任务呈现,学生饱含阅读期待。整节课,学生忙着阅读、思考、交流、倾听等语文实践活动,不仅扩大了阅读量,提高了阅读速度,同时,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也大大提升。
马老师这节课以“鲁迅心中的‘墙’和脚下的‘路’”为议题,切入口小而精,不散不空。4个任务群的设计更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这样的设计,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水平、表达能力;这样的设计,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场域;这样的设计,聚焦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群文阅读教学,不但让我们的孩子的阅读质变丰满,对我们的老师又何尝不是呢。
群文阅读”需要教师认真把握课标,深度挖掘教材,并发现相关多元文本拓展阅读语料,而后精心备课,在联结、比较、统整中,以实现一两个重点教学目标在多个文本呈现、激活学生思维、建设课堂生长力。所以,在群文阅读教学的探索中,我们教师也是羽渐丰满。
“希望是本无所谓无,无所谓有的。”通过我们课题组一次次地教学研讨学习,我想今后我的教学生涯定是“心中无墙 ,脚下有路”!
(供稿:宜兴市桃溪中学 余娟)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