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2023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2024年9月,教育部会同中央宣传部等17个部委办局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 新的一年,宜兴市徐舍小学将进一步聚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核心课题,以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为牵引,积极构建协同育人“教联体”,着力打造立德树人新格局,努力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1.完善协同育人新机制。聚焦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镇党委政府统筹下,以学校为圆心、以区域为主体、以资源为纽带,成立学校“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领导小组。小组有学校党总支、行政成员和部分社区(村)企业领导、部分五老人员、家长代表组成,并邀请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相关镇领导作为顾问;认真制定《宜兴市徐舍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三年行动实施方案》。
2.打造实践新课堂。坚持把实践作为校家社协同育人的重要阵地,着力打造实践育人“新课堂”。一是从课程建设、内容设置、目标分解、方法创新、考核评价等方面着手,推进思政“小课堂”与实践“大课堂”有机衔接,推动价值引领、实践体验、环境营造各环节相贯通。二是坚持党团队三位一体,在“党建+”引领下,努力形成师生同学、同研、同讲、同行的实践育人生动局面,与社区、乡村、企业等单位结对共建,汇聚校地、校企等育人合力,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3.构建家育新样式。一是成立家庭教育指导站。指导站吸纳热心家庭教育公益事业的专家、教师、志愿者组建家庭教育讲师团,开展“一对一”线上、线下家庭教育讲座、咨询服务,并特别聘请江苏省教育学会家庭教育委员会常务理事、宜兴市首批名校长、城南实验小学原校长吕建国先生为指导站首席导师;以家庭教育指导站为平台,打造定位清晰、机制健全、联动紧密、科学高效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二是加快建构“互联网+”背景下的家校合作新样态,将网络空间交流活动逐步常态化,同时依托智慧校园平台,积极开展“网上家长学校”,借助软件营造虚拟场景等搭建多姿多彩的家校共育新平台;三是成立“临津家长工作坊”,通过家访、班级微信群、学校微信公众号、学校网站等等途径及时畅通家校联系,并实现家校信息沟通的充分、对称与有效;四是家育文化新样式建构,注重与良好乡风村风培育、与美丽乡村建设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4.开展社区新实践。融合开发学校周边特有育人资源,与他们结成共建单位;多渠道拓展校外德育、劳动实践基地,真正践行“生活即教育”理念;充分利用优秀的地方文化资源,将富含优秀文化特色的课程学习、实践活动内容主动与社区“红色基因培育”特色活动、“爱心无限,情满云溪”服务品牌创建、“诚勤民主,关爱驿站”新时代文明实践等主题活动对接;将特色课程学习活动融身美丽乡村振兴行动之中,通过公益服务、行为自律、学习技能、习俗传承、园地耕耘、参观实践、孝亲长辈、健康餐饮、职业体验……在自适自信的社区实践活动中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好少年。
5.拓展三位一体新途径。通过搭建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等多样化协同育人文化交互平台,积极拓展育人实践空间;通过场馆学习、研学旅行,积淀家园情怀;充分发挥宜兴市科技馆、博物馆、新四军纪念馆、革命烈士纪念馆、文化馆、陶瓷陈列馆等场馆和徐悲鸿、周培源、吴冠中、尹瘦石等现当代名人故居、纪念馆等场所作用,在情景式主题观摩学习中积淀乡土乡愁,培育家国情怀。结合场馆学习和研学旅行,开展本地区全域性文化寻访与实践活动,厚实文化积淀、丰润文化记忆,提升立德树人实效。
(原作者:宜兴市徐舍小学 盛瑞芬)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