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市万石小学优秀教师风采展示
在教育的漫漫征途上,有这样一群熠熠生辉的身影,她们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与坚韧,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用智慧与爱心,为莘莘学子点亮前行的明灯。让我们一同走进她们的教育故事,领略她们的风采,感受她们的魅力。
【乡村讲台上的坚守者:张瑛】
张瑛老师,今年45岁,一个普通却又不平凡的乡村小学教师。从江苏省洛社师范学校毕业后她就回到家乡万石,在母校学当了一名语文老师。今年,是她在万小工作的第25个年头了。这20多年里,她始终保持一颗初心,怀揣一份热爱,用一股永远认真的劲儿,坚守着她美丽的乡村教育梦。
育人——以爱的名义,收获被爱的幸福
教师的爱是塑造学生灵魂的伟大力量。张老师把爱学生当作教师生涯的起点,把关心学生作为日常工作的必修课。万石小学76%的学生是外来务工子女,特殊的学生群体给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张老师是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在她的眼里,每一个孩子都是宝藏,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20多年里,她不放弃,不偏心,不冷落,不辜负任何一个孩子。她用爱、责任和耐心,让每一个孩子努力张开天使的翅膀,展示自己最美的笑容。
工作第三年的时候,80多斤的她背着70多斤、右腿骨折的学生小袁,连续一个月往来教室、厕所、专用室,家长万分感动用一面鲜红的大锦旗表达谢意;她教的第一届毕业班的学生小宸,因为张老师给了她自信,让她有了敢闯敢拼敢争取的勇气,就职于英国某银行后,她竟然向张老师这个小学班主任发来了去英国旅游的邀请;小航是张老师十五年前教过的学生,六年级开学时成绩倒数,毕业考试时跃居男生第一,去年国庆节结婚,他带着妻子登门邀请张老师做证婚人;小罗同学父母离异,妈妈的离开和多次转学,使她根本无心上学,有了自闭的症状。那年,张老师的女儿正值中考,她却当起了小罗的临时妈妈,每天接送小罗上学、放学,给她准备早点,添置衣服学习用品,和她交流谈心,两个多月后,小罗终于敞开心扉……像这样的爱的故事,在张老师20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数不胜数。
张老师以爱的名义,收获着乡村教育别样的幸福。
教学——用智慧创新,竖起乡村科研的旗帜
教研是教学进步的动力,更是形成教学特色的不二法门。张老师意识到乡村小学的教科研工作相对薄弱,而一所学校想要更好地发展,就要科研先行。她主动请缨到教科室担任工作,并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搞科研,她要用另一种方式,展示乡村教师的魅力。
张老师立足学校现状,从学校教育的实际问题入手,潜心科研,一方面广泛阅读各类教育教学专著、核心教育刊物,另一方面外出参观学习,通过网络资源、各类书报杂志了解现代教育的动向,吸取相关的教学经验,提高自身的教科研水平。张老师一直担任高年级语文教学,后来即使是当了行政人员,也始终坚守在毕业班的最前线,为的就是能深入了解学校教学的真实现状。她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不断钻研业务,创新教学方法。她注重多方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习惯,在教育培养学生方面有自己独特的思路。她的课清新自然、生动幽默,就像有魔力一般,能把孩子们牢牢吸引,让他们深深地爱上语文,爱上学习。她所教的班级,学生积极向上,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她曾多次承担省市级公开课,在市区级课堂教学比赛中获评一等奖,还曾赴延安市吴起县、青岛市西海岸新区等地作教学展示……
正是因为有着丰富的一线实践经验,她和同事们开展课题研究、在地化校本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学校教学质量和学生素养都有了显著提高。近年来,张老师先后主持或参与了8个省市级规划课题,2次受聘宜兴市教科研中心组成员,是江苏省乡村骨干教师培训班优秀学员,也是宜兴市教科研骨干教师培训班优秀学员。在学校,她是校园文化建设项目、课程建设项目、工程教育等项目组核心组成员,并多次执笔项目方案,参与校本教材编写和特色文化设计,在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和校本课程建设中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张老师用智慧创新,竖起了乡村科研的一面旗帜!
成长——在坚守的乡村,叠垒甜美的馈赠
不断学习就不会被时代抛弃。张老师凭借努力,成了一名永远追求进步的尖兵。她是无锡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宜兴市首批教科研工作带头人,她曾在一年内同时获评教科研、语文两个教学能手,她曾连续五届获评教科研工作先进个人,她是宜兴市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她在认真钻研教学理论、提升教学能力的同时,还结合教学实践,认真撰写各级各类教育教学论文,她在《云南教育》《生活教育》《小学语文教师》等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有30多篇,获奖论文有100多篇,其中省市级一等奖论文就有30多篇。
每一个荣誉的背后,都是一个艰辛付出、努力奋进的故事。20多年来,张老师尽管只是站在乡村小学的三尺讲台上,但是她不怕苦、不畏难、不服输、,用踏实、务实、扎实的工作态度,夯实了自己的业务水平,厚实了当一名好老师的底气。
张老师用拼搏进取,书写着乡村教师的漂亮答卷!
守望乡村,初心依然,淬炼不休,成长可见。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张瑛老师如一股清流,始终保持一颗初心,始终坚守在乡村小学。她说:“我生在乡村,长在乡村,是乡村学校引领着我走上了文化之路,乡村学校比城市学校更需要老师,更需要好老师,而今,我能做的,就是扎下根,为家乡的教育贡献我的力量。这是我对家乡的回报。”
累,并幸福着;苦,并成就着;甜,并坚持着!张瑛老师,就是这样坚定地行走在乡村教育之路上,用独有的姿态,展示着乡村教师的一种美。
1
【乡村教育的守望者:牟燕芬】
牟燕芬老师,这位扎根乡村教育沃土的教育工作者,自1999年踏上讲台之日起,便将生命的根系深深扎进这片承载着希望的田野。
深耕课堂:让知识在乡土中生根
作为乡村课堂的耕耘者,牟老师始终秉持"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的理念。她对教材的钻研如同考古学家对待出土文物般细致,能够精准地剖析其中的重点与难点,把那些晦涩抽象的知识巧妙地转化为生动鲜活的实例,让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面对性格迥异的学生群体,牟老师秉持因材施教的理念,她会耐心地观察、深入地了解,为他们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教学方案。牟老师坚信,每个学生都如同一颗独特的种子,只要给予适宜的土壤、阳光和雨露,都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她努力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陪伴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稳步前行,向着梦想的彼岸不断靠近。
润心育人: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作为德育阵地的守望者,牟老师将品德教育编织进校园生活的经纬。在日常教学里,她充分利用晨会、主题班会等契机,通过讲述一个个发人深省的励志故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始终坚守善良、正直与勇敢。多年的班主任经历,让她练就了与学生沟通的高超技巧,能够在第一时间敏锐地捕捉到他们情绪的细微变化,及时送上关心与引导,帮助他们驱散内心的阴霾,健康快乐地成长。
默默坚守:用初心点亮未来
二十五载春秋更迭,牟老师用始终如一的坚守诠释着教育的初心,用日复一日的行动践行着教育的使命。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她见证了一届又一届学生的成长蜕变。他们从懵懂无知的孩童逐渐成长为有理想、有担当的少年,每一点细微的变化都如同一束温暖的光,照亮了她的教育之路。
如今,岁月的痕迹悄悄爬上牟老师的脸庞,但她对教育的满腔热情却从未有过丝毫减退。她清楚地知道,在农村小学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还有许多孩子在求知的道路上渴望着帮助,她将继续扎根于此,用自己的知识与爱为他们的未来点亮一盏明灯,照亮他们前行的方向。
张瑛与牟燕芬两位老师,用爱与智慧在田野间播撒希望的种子。她们的故事,是乡村教育最美的注脚,也是无数坚守乡村的女教师的缩影。在这个属于女性的节日里,让我们向这些点亮乡村未来的巾帼园丁致敬!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