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领域正在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下,教师要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来开展教学活动。本文以小学信息科技教材(2023苏科版)中的“认识自主可控”一课为例,分析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究。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 真实情境 课堂教学
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数字化教学应该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不应该以知识传授者的身份存在在课堂中,而是应该转向知识协同者[1]。数字化教学摆脱了传统课堂中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转变,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在数字化转型的课堂中,教师的任务不再是简单的传授学生学习知识,而是要创造真实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在问题情境下有效利用数字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背景
近年来,数字化、信息化已经成为了时代发展的趋势。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兴技术逐步进入各行各业,对人类的生活、学习、工作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祝智庭教授提出,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将数字技术整合到教育领域的各个层面,推动教育组织转变教学范式、组织架构、教学过程、评价方式等全方位的创新与变革,从供给驱动变为需求驱动,实现教育优质公平与支持终身学习,从而形成具有开放性、适应性、柔韧性、永续性的良好教育生态[2]。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影响下,各行各业都在朝着数字化变革,教育行业也在加快从信息化往数字化转型。因此,在数字化的大背景下,教师应该思考如何重新定义自身的教育角色,改善教学方式,来应对教育数字化的趋势。
二、教学实施
在《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内容要求中指出,学生要了解自主可控技术对在线行为的影响,初步形成在线社会的安全观[3]。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自主可控是一个不太好理解的概念,但是《课标》中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因此,本课通过生活中可以亲历的实例,感受自主可控技术与在线行为的关系。笔者以“创设情境—认识自主可控技术—思考为什么要自主可控—了解自主可控技术产品—畅想新技术”作为这一课的教学流程,设计了“认识自主可控”一课。在本课中,教师使用希沃白板的拍照上传、画笔工具、移动授课等功能进行授课;学生在使用平板电脑的环境下开展合作学习,并且使用“文心一言”等软件进行上网搜索。
1.创设情境,引出“认识自主可控”主题
本课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老师周末想去南京游玩,想选择安全高速的出行方式,请问同学们老师可以选择什么出行方式呢?学生立马思考到了高铁这个出行方式,因为学生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验。教师自然而然从高铁引出“认识自主可控”的主题。
2.深层体验,认识自主可控技术
教师首先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中国高铁的发展史,指出自主可控技术拥有知识产权和自主发展的特点。接着教师由购买高铁票引到了我国自主研发的中国高铁12306系统;教师让学生观看视频,了解中国铁路12306系统可以满足人们哪些需求。在知识建构完成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使用平板登录中国铁路12036系统,体验购买从宜兴前往南京的高铁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验了选择出发地、目的地、购票时间等的购票选项,还从车次、历时、余票情况等综合分析出购买什么车次更合适。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体验了我国研发的自主可控技术。
教师接着抛出问题:购买高铁票时要填写个人信息,老师为什么会放心把中国铁路12306系统上而不怕信息被泄露?学生能够说出因为是我们国家自主研发的,保障了我们的个人安全,教师补充指出网络空间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学生也了解到了自主可控技术对在线行为的影响。教师又问:对于高铁这类高新技术,国外已经有了相当成熟的技术,
我国为什么不直接采用外国的技术,会产生什么后果?学生在小组讨论以后,进一步加深对自主可控技术保障个人安全和国家安全的认知。
3.合作学习,了解自主可控技术产品
教师又提出问题:宜兴离南京不算远,除了高铁我们还可以选择什么出行方式?学生立马想到了自驾。教师接着问自驾需要用到什么?学生想到了导航,从而教师引出我国自主研发的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学生在观看一个简短的视频了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以后,开展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使用平板上网搜索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生活中的作用。学生大部分使用了“文心一言”软件进行语音搜索,在搜索的过程中体验到“文心一言”快速的响应速度及丰富的搜索内容,更好地感受到我国自主可控技术的强大,增强学生的国家自豪感。接着教师又引导学生上网搜索我国还有哪些自主可控技术产品,并要求每组选择一个产品向同学们介绍。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主动性。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是成为主动探索、积极学习的主体。
4.畅享新技术,总结评价
教师引导学生想一想还希望我们国家哪些技术实现自主可控?小组讨论后,在学习单上写下技术名称和自主可控理由。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发现有的学生会先搜索我国还有哪些技术没有实现自主可控,通过网上给出的回答再进一步思考,这就体现出了学生能够在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下,整合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并且小组分工合理,一人负责上网搜索资料,一人负责整合资料填写学习单,还有一人负责汇报交流。这样的合作学习方式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最后,学生填写学习单上的自评表和互评表,对自己本节课的表现打分、评价。
3、教学反思
1.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在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本课教师以提问去南京的出行方式为导入,在学生了解了高铁的发展史后,引导学生体验在中国铁路12306系统下购票的流程。后又指出自驾的出行方式,自然而然地引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都是在真实情境下引导学生学习和应用知识。
2.提供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
课堂作为数字化转型的主阵地,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优势。本课在学生使用平板电脑的环境下开展的教学活动。学生在了解中国铁路12306系统后,可以借助平板登录中国铁路12306系统,感受选择高铁购票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使用平板搜索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生活中的作用以及我国还有哪些可控技术产品。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了解了自主可控技术,还锻炼了上网搜索的能力。
教师上课时使用希沃白板的拍照上传、画笔工具、移动授课等功能。使用拍照上传能更直观地展现学生使用平板的学习情况。在体验在铁路12306系统上购票的教学过程中,使用拍照上传的功能,让学生分析选择高铁班次的理由,并使用画笔工具进行对比讲解和总结,能够促进课堂互动与交流,激发学习兴趣与动力。使用移动授课可以提高教学的灵活性与便捷性。
3.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本课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三人为一组,每组一台平板开展学习。在教学活动中,多次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使用平板上网搜索完成学习任务。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主动性。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是成为主动探索、积极学习的主体。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四、结语
本文以小学信息科技教材(2023苏科版)中的“认识自主可控”一课为例,分析了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下的课堂实践。笔者认为在《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指引下,教师需要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有效利用数字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另外,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协助能力。
参考文献:
[1]徐维斌.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研究[J].新课程研究,2022(34):1-5.
[2]祝智庭,胡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理论框架[J].中国教育学刊,2022(04):41-49.
[3]熊璋,赵健,陆海丰,等.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程的时代性与科学性——《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J].教师教育学报,2022,9(04):63-69.DOI:10.13718/j.cnki.jsjy.2022.04.008.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