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提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今天,张梦姣老师的习作课,带我们走进了真实情境下习作课堂的新样态,给我们很多新的启发与思考,我将从以下三点谈谈我的收获:
一、走进学生的生活,
写作是一项综合性的语言实践活动,是一项高难度的语言技能,尤其需要真实的情境来驱动。张老师依托举办“跟随我心,认识世间万物”为主题的班级博物展览会这一单元学习的任务情境,开展“争当解说之星”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以解说员的身份代入语文学习,引发学生情感触动,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对接,创设出贴近学生实际的适切语境,有效激发学生的表达的欲望。在张老师的引领下,学生积极投入到为自己想要介绍的食物解说的任务中。
我们可以看到,真实情境下的习作课堂,触发学生写作动机的驱动性力量。而一旦触发了学生的语言表达欲望,就会令他们文思泉涌。
二、指向真实问题的解决,锤炼学生思维能力
语文学习情境源于学生于语言文字的真实需求,服务于真实问题的解决。张老师创设了一个争当解说之星的真实情境,唤起了学生的表达动机。基于学生解说事物的真实需求,发动学生探究问题,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层层递进,不断整合学生已有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能力、思维的提升。
首先,张老师先以这个问题为出发点:“这么多方面,是不是都需要我们去介绍呢?你打算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这种事物?请挑出2-3个你最拿手的方面。”这一问题的设计,发掘自学生解说事物的真实需要,充分调动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激发他们思考与表达的热情。
其次,伴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遇到了新的问题——尽管能罗列不同的方面,但呈现出来的内容却较为混乱。张老师没有回避这一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直面解说事物的真实需要,以例文《鲸》为蓝本,自己去探究分析:挑选描写角度时,内容上是否有重叠?顺序上是否符合我们语文生活中的语用习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修改,并在相机修改之后,让同学本人再次尝试表达,这其实就是学生思维框架再建立的过程,教学上做到了有始有终。
三、优化支架与实践,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真实情境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旋梯式的,路径清晰,层级明确。教师作为课堂的引领者,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支架,推动丰富有意义的实践,学生凭此可以拾级而上,享受学习的过程。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张老师的课堂中,从头至尾贯穿使用了思维导图这一教学支架,助力学生高效学习:第一次使用,帮助学生确定描写内容,第二次使用,帮助学生敲定描写重点,细化分支。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分析、比较、归纳、判断,不断碰撞,不断进步,杜绝了以往那些浅表的、庞杂的、零碎的学习,促进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培养思维能力。
其次,张老师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比较启发学生明白收集整理的资料重要性,并和大家一起讨论、总结了许多搜集资料的方法,提供学习方法的同时,也促进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学生学习的支持者的角色,把尽量多的表现机会交到了学生手中,关注到了学生的差异性,鼓励学生之间互评互改、自由表达,在修改思维导图这个部分,特地安排了同桌检查的环节,小组之间帮一帮、带一带,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张老师的这节课,思路清晰,条理清楚,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整堂课节奏紧凑,扎根于学生的语文生活,在真实情境下,学生在不断内化知识的过程中,能力得到提升,让我受益匪浅。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